最近,浙江省慈溪市人民醫院(三級乙等醫院)公然拍賣藥品配送權,要求藥企返點,最高達35%!除此之外,某醫院還規定:醫生多點執業需薪酬減半……當下,醫改已經進入深水區,為何還有諸多和新醫改相悖的現象發生?很顯然,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公立醫院改革、醫藥流通改革、醫保改革等無一例外更加復雜,也更加艱難。那么,這種阻力到底有多大?它會成為新醫改的絆腳石嗎?
俗話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句話用在醫療領域再合適不過了,從事醫療工作多年的人都知道,國家以前出臺的一些政策總有少數走偏的現象。近年來,國家加大了醫療改革的力度,特別是加大了醫療改革落實的力度,但還是遇到了一些阻力,以最近為例:
一些三甲醫院規定:禁止醫生多點執業
近日,某三甲醫院一位醫生反饋,自己準備注冊醫生集團走出多點執業第一步時,卻發現“我們醫院對申請多點執業有內部規定,比如薪酬減半等等?!?/p>
實際上,這位醫生的遭遇并不是孤例。2016年,紹興市一家三級醫院的醫生網友爆料,該院醫務科下發的關于醫生多點執業的通知,明確規定,醫生要想多點執業,首先必須經過醫務科批準,其次還得科主任同意,連退休返聘的也不例外。
2017年,武漢科技大學附屬天佑醫院的精神科主任胡某,因多點執業被醫院通報免去了科主任職務。
2018年初,某東部省份三甲醫院發了一則內部通知,強調嚴禁科主任、科副主任從事各類形式的多點執業,并嚴禁在職醫師在非公立醫療機構多點執業。
另據了解,深圳實施區域注冊制后,某知名三甲醫院給醫生們郵件通知,嚴禁該院醫生多點執業。
此外,原西京醫院整形外科主任郭樹忠透露,自己曾聽到一則消息,某公立醫院的院長動用紀檢力量對多點執業的醫生進行調查,并施加壓力,試圖阻止醫生進行多點執業。
醫院拍賣藥品配送權,強制要求藥企返點
自從公立醫院實行“藥品零加成”以來,藥房托管、配送商遴選、二次議價、返點返利等行為屢見不鮮。慈溪市人民醫院又出新招,將藥品集中配送權掛牌有償出讓,通過這種方式壟斷藥品配送權,并通過強制返點來“向生產企業要利潤”。
2018年7月9日,浙江省慈溪市人民醫院(三級乙等醫院)發布一條名為“慈溪市人民醫院藥房藥品集中配送權掛牌出讓”的公告,表示將對市人民醫院藥房藥品集中配送權進行公開掛牌出讓,特別是國產抗菌藥物、國產藥品、國產大輸液這類競爭比較激烈的產品的百分比竟高達35%。浙江省醫藥行業協會認為,慈溪市人民醫院此舉的合規性有待商榷。
實際上,自從公立醫院實行“藥品零加成”以來,藥房變成醫院的成本而非盈利點,醫院利益受損,藥房托管、配送商遴選、二次議價、返點返利等行為屢見不鮮。
取消“以藥養醫”難以真正落實,醫生百姓很受傷
全面取消以藥養醫,健全藥品供應保障制度,在落地過程中并不是那么輕松。以藥養醫變種不斷,最典型的就是“以械補醫”。明明去看普通小病,卻被要求去做“高科技”檢查,診療費動輒幾百上千元。最近北京某醫院給一位患者植入了8個支架,病人因手術時間過長死亡。
還有,在藥占比考核實施后,院邊店的發展開始異常蓬勃,這些藥店一大部分是醫院自己開設的或者與醫院有著特殊利益的藥店,主要為了規避藥占比考核而讓處方外流到指定的門店,這就將利益鏈條從院內搭建到了院外。這種模式看似是處方外流,但實質仍是醫院規避政策的有效工具。利益的根子沒有發生變化,這種院外藥房實質上還是院內藥房,只是把藥房開在了院外而已,還是以前的“以藥養醫”模式。
這些阻力只是說了公立醫院特別是三級大醫院層面。實際上,阻力遠遠不止如此,生產廠家比如藥物和器械銷售集團、各種化學制藥企業和中成藥制藥企業;醫藥物流公司,他們在“以藥養醫”等模式下養活了自己并發展壯大,新醫改背后諸多企業很是受傷,有的還被迫面臨轉型甚至倒閉,他們自然不愿把以前的“肥肉”白白放棄掉,他們會千方百計應對和阻止。
少數醫生和民眾也不見得就支持醫改。但是,醫生和公眾的阻力相對是很小的,最大的阻力莫過于利益集團,比如醫院、物流配送公司等。藥房托管、配送商遴選、二次議價、返點返利,這些現象背后說白了就是利益在作祟。
在中國醫藥市場,公立醫院一直處于壟斷和強勢地位。藥品零加成之后,醫院依靠藥品獲取盈利的途徑被切斷。對于醫院而言,藥房由于需要運營、管理等變成了成本而非盈利點。在這種情況下,雖然政策推出以財政補貼和提升醫療費用的方式增加醫院收入,但顯然,公立醫院依然不愿意放棄這塊大蛋糕。很多公立醫院自辦院外藥房,目的就是為了保住這塊大蛋糕。
雖然,當前醫改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但有些問題仍然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