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晚《新聞聯播》剛剛確定了帶量采購的主基調,11月15日就透露出具體細則,沒有改變初衷,也沒有整體調整,“4+7”帶量采購堅定不移地走了下去。幾家歡喜幾家愁,擺在面前的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如果把眼光放得更長遠,在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進入“深水區”之際,國家準備下一盤很大的棋。
重塑產業布局
降價是永恒的主題,醫保局作為醫療服務購買方,對降價幅度絕不會心慈手軟,這一點不必抱有幻想?!耙粤繐Q價”作為交易也算是公平合理。這次帶量采購可謂一箭三雕,可以實現幾個目的。首先,對工業而言有如下影響:
1、制造參比
雖然僅涉及31個品種,但其總體市場規模超過百億元,牽一發而動全身。明知通過一致性評價的產品數量少、投入大,企業還妄圖“回本”,明知進口原研藥根基牢、成本高,還是先從這兩類產品動刀。
就像家長打孩子先打孩子王一樣,連“領頭羊”都敢打,各地醫保局在今后集采、砍價時就有了參照。目前普遍存在的仿制藥、普藥、中藥,甚至創新藥可以小幅度降價嗎?給個理由先!
2、塑造龍頭
敢于投入一致性評價的企業,實力都不一般?,F在給一個不費吹灰之力迅速占據全國至少20%市場份額的機會,而且持續12個月深耕細作,代價是必須讓出短時期的利益。敢于應招的企業無論經濟實力、產品線結構,還是整體盈利能力都絕不可能是弱者。
打江山難,后來者再搶江山更難,經過這一輪帶量采購的洗禮,中標者一定會迅速擴張、越來越強,真正成為仿制藥行業的“領頭羊”。
3、產業集中
不可否認,國內4000多家藥企存在小、散、亂的現狀,有些企業規模不大,卻是當地的利稅大戶,受到地方保護。關停并轉,地方政府會連連叫苦,兼并重組可謂一舉兩得,既可以注入資金、技術,也不會導致稅源流失。這件事誰來做?當然是得到發展壯大的制藥行業“領頭羊”大哥。因此,制藥行業的集約化發展,“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會在今后成為新的業態。
4、強者更強
與國際行業巨頭相比,國內制藥企業過于分散,難以形成抗爭合力,因此,無論在研發投入、產品更新換代,還是市場占有率方面都略遜一籌。國家希望通過帶量采購政策彎道超車,產業重塑、兼并重組打造出與國際巨頭競爭實力旗鼓相當的行業大鱷。不從“領頭羊”做起,還能從“小蝦米”開始?
因此,這盤棋的第一步是希望重塑整個醫藥產業的業態布局。